来源|赛柏蓝器械
京津冀“3+N”接连发布多个通知,集采提质扩围之下,耗材“大品种”全国降价潮袭来。
6月4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接连发布发布5则通知:将于6月6日起对动脉瘤夹、留置针、疝修补、硬脑(脊)膜补片、止血材料5类耗材开展信息集中维护工作。
按照京津冀“3+N”集采一贯的节奏,接下来这5大品类的联盟集采即将到来。
除了上述五类耗材,日前该平台还发布了关于血液透析类、肝功生化试剂、肾功和心肌酶生化试剂开展信息维护的通知(详见《四大耗材品种集采扩围》),综合整理如下:今年2月,陕西牵头的硬脑(脊)膜补片疝修补材料省际联盟集采结果出炉。其中,硬脑(脊)膜补片平均降价83.46%,预计每年可为联盟省份节约采购资金10.69亿元;疝修补材料平均降价63%,预计每年可为联盟省份节约采购资金5亿元。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年我国神经外科开颅手术量约90万台,其中涉及使用颅骨修补板对颅骨缺损进行修补重建的手术量及使用颅骨固定产品对开颅及颅面骨创伤修复类手术量均呈增长趋势。依托市场扩容,国内再生医学企业迎来快速发展,且收获了较高的毛利率。2023年,正海生物毛利率为89.90%,同比上升1.18个百分点;冠昊生物毛利率为79.13%,同比上升2.88个百分点;迈普医学人工硬脑(脊)膜补片毛利率90.04%,颅颌面修补及固定系统、可吸收再生氧化纤维素及硬脑膜医用胶的毛利率分别为68.41%和72.51%。内蒙古等15省区去年11月对纱布类、粉类、海绵类、胶类、骨蜡等10类止血材料进行了联盟集采,中选产品平均降幅72%,最大降幅97.6%。河北省牵头开展的止血夹、止血粉、止血纱布、止血海绵、止血非织布等止血相关耗材联盟集采也于今年5月开始落地执行。止血是外科手术中必要的环节,随着国内医疗需求持续升级,止血材料的使用量也同步增加。据智研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2030年中国可吸收性止血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率在3%-5%,2030年中国可吸收性止血材料行业市场规模178.63亿元,同比增长3.48%。现阶段,国产可吸收止血材料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随着手术不断向精细、精准及微创化方向发展,临床需求的重心开始朝向可微创应用的高端止血耗材倾斜。
同时,大规模集采降价的冲击下,旧有市场格局收到明显冲击,更为残酷的市场竞争也将倒逼相关企业创新升级。
在近期发布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区域协同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中,止血材料、补片被专门点名,要求各省份抓紧“补缺”,通过带量价格联动等方式纳入集采范围。
其他两类耗材中,留置针属于低值耗材范畴,虽然单价偏低,但整体使用规模庞大,目前经历过多轮降价:
重庆等8省联盟开展静脉留置针集采,平均降幅72.5%,最高降幅达94.1%;吉林省牵头的9省留置针联盟集采,平均降幅57.57%,最高降幅92.8%,最高中选价格为22.99元,最低中选价为1.45元。
动脉瘤夹属于单价高、临床需要多的高值耗材。
河北牵头三明联盟19类耗材集采中,动脉瘤夹的最低降至1950元;河南牵头23省神经外科类联盟采购中,颅骨锁类、动脉瘤夹类总体平均降幅68.55%。
2024年下半年,集采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发生明显变化。
形式方面,按照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区域协同做好2024年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的通知》,省级联盟采购要进一步加强全国面上协同,条件具备的提升为全国性联盟采购,牵头省份应加强与国家医保局沟通协调,并邀请所有省份参加,形成全国联盟集中采购。按照全国联采的形式,集采“全国一盘棋”的效率将大幅加快,一地集采、全国跟进,集采降价覆盖半径将迅速扩大。内容方面,全国联采将重点推动体外诊断试剂和部分手术耗材,包括江西牵头开展生化类体外诊断试剂联盟采购;安徽牵头开展肿瘤标志物等体外诊断试剂联盟采购;广东牵头开展超声刀头联盟采购;浙江牵头开展乳房旋切针联盟采购;福建牵头开展血管组织闭合用结扎夹联盟采购;河南牵头开展冠脉切割球囊等联盟采购;河北牵头开展血管介入等耗材联盟采购。国家医保局将在集采品种选择上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扩围力度,减少国家和地方集采品种间交叉重叠,做到互为补充。聚焦采购金额大、覆盖人群广的临床常用药品和耗材“大品种”,以及国家组织集采品种的临床使用可替代或相关配套的药品和耗材。在众多省际集采联盟中,京津冀“3+N”是影响最大的联盟之一。天津医保局近期披露一年来,京津冀“3+N”医药集采联盟先后开展了8类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包括用于心脏射频消融手术的电生理类耗材、用于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弹簧圈类耗材等,中选价格均大幅下降。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此次密集发布8个不同耗材品种的产品信息集中维护工作通知,相信相关耗材市场即将迎来一轮京津冀“3+N”联盟的价格洗礼。而在全国联采模式的落地下,降价半径也会很快扩展到全国范围。